说实话这几年做跨境电商,经历了从激情满满到小心翼翼的转变。我身边不少同行、客户朋友,每个月见面都要聊聊“最近还好做吗?”这个问题。很多人对跨境电商依然抱有幻想:觉得“只要上货就能赚钱”,或者还停留在“欧美客单高、利润高”的印象里。但真实情况远比很多营销号说的复杂。
全球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?
先从宏观说起,2025年上半年以来,欧美市场通胀虽然趋缓,但居民消费信心依旧疲软。再加上俄乌冲突、红海航运问题,物流成本波动较大。美国CPI数据涨跌互现,整体呈现高位缓降。很多卖家都反馈今年旺季订单并没有想象的火爆。
另一方面,新兴市场(东南亚、拉美、非洲)正在成为跨境平台重点倾斜对象。比如Shopee、Lazada在东南亚竞争激烈,TikTok Shop重点在印尼、菲律宾、泰国狂撒补贴,墨西哥、巴西市场被SHEIN、Aliexpress抢食。
所以现在想靠铺货赚快钱越来越难,但抓住本地化、品牌化机遇的人依然活得很好。
平台流量与卖家增长情况
下面我整理了一份近半年的一些核心平台趋势表(数据主要来自Marketplace Pulse、SimilarWeb及我自己后台),方便大家快速对比:
平台 | 日均访客(估) | 卖家增速 | 主要机会点 |
---|---|---|---|
Amazon US | 2.3亿 | 中低速 | 品牌、类目细分、高客单 |
eBay | 1.8亿 | 基本持平 | 小众收藏、二手市场 |
TikTok Shop | 6000万+ | 高速 | 视频+直播带货 |
Shopee | 7000万 | 高速 | 东南亚市场潜力大 |
同行真实现状:有人撤退,有人扩张
我举几个身边真实的例子:
小J做亚马逊5年,今年果断砍掉了毛利低于25%的所有SKU,只保留20个精品SKU,并加大投入做独立站。因为他发现“爆款生命周期越来越短,只有品牌和独立站能形成护城河。”
老赵去年开始转向TikTok Shop,专注做宠物用品垂类,几乎所有流量都来自短视频和直播。毛利虽然没有亚马逊高,但“钱回得快,库存周转轻松。”
也有一些新手朋友,盲目跟风做铺货,结果因为账号审核、收款问题频频踩坑。去年有个小团队投了20万进货,结果店铺被封,资金链断裂,差点解散。
这些案例都在提醒:现在做跨境电商,必须更精细化、更专业化,不能再靠“野蛮铺货”吃红利。
我的亲身感受:市场依旧庞大,但更挑人了
从我自己和服务的客户数据看,订单体量其实并没萎缩多少,尤其是欧美成熟市场,消费依然稳定。但平台政策愈发严格、广告费水涨船高,想通过低价快速铺货套利的人大部分已经出局。
反过来那些注重产品质量、供应链把控、品牌建设、用户运营的卖家,反而越做越好。
很多人总问我:“还能做吗?”我的回答是:能做,但不能随便做。
未来还能做吗?要怎么玩?
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现在的跨境电商,那就是:
红利期已经过去,但长坡厚雪依然在,前提是你得有雪橇。
产品端:卷设计、卷体验、卷服务
无论在哪个国家,消费者都越来越挑剔。比如之前在亚马逊,一个普通杯子能卖9.9美元,现在同类产品必须在设计、功能或者包装上多做文章,才能脱颖而出。
渠道端:别只盯着一个平台
做跨境的老卖家几乎都在布局多平台+独立站,这样抗风险能力强。例如亚马逊封号潮让不少单平台卖家一夜归零。
流量端:自带私域和内容力
TikTok、Instagram、YouTube都在抢用户时间。短视频、达人合作、邮件营销、SMS,都是现在跨境电商不可缺的武器。
小建议:如果现在要入行
很多朋友私信我:“现在零经验还能做吗?”坦白讲,比五年前难多了,但不是没机会。
如果预算有限
可以先用TikTok Shop试水,做轻量库存(小件耐储存),测试单品接受度和物流链路。还可以尝试从国内代发,先跑通流程再逐步备货。
如果你有供应链资源
那就非常适合做品牌化。可以用亚马逊做形象,用独立站做利润池,同时搭配海外仓,实现更快配送。
如果你不懂英语
现在AI翻译和本地化团队都很成熟。重点是用心打磨产品页面、FAQ、评论回复,而不是简单机翻。
行业没有凉,只是门槛变高
很多自媒体喜欢喊“跨境电商已经不行了”,但其实只是赚快钱的人退场,真正做长期价值的公司还在稳步增长。
我常跟团队说:做跨境,就像在国外开了家店,得持续装修、招呼顾客、搞会员福利。只要用心运营,这条路依然有未来。
常见问答
Q:跨境电商现在还赚钱吗?
A:赚不赚钱,取决于你能不能在供应链、产品、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。随便铺货躺赚的时代结束了,但好产品好运营依然可以赚得很好。
Q:初期需要多少资金?
A:要看模式。如果是TikTok轻量起步,5-10万人民币就能启动。如果要做亚马逊精品+FBA备货,建议至少30万起步比较稳。
Q:做独立站会不会很难?
A:刚开始确实需要学习很多,比如Facebook广告、Google SEO。但长远看,独立站能积累数据和用户资产,非常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