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几年,跨境电商的热度持续飙升。无论是亚马逊、eBay、Shopee,还是新兴的Temu、TikTok Shop,都在疯狂扩张。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上常常有人晒截图,展示一天几百单、一个月营收几十万美金的辉煌成绩。然而另一边却是越来越多的卖家在抱怨:投入了资金、人力和精力,最后不是打平就是亏本。有人甚至直言,跨境电商已经成了“赔钱买教训”的代名词。这两种声音为什么会同时存在?为什么平台规模越来越大,但不少卖家却难以赚钱?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,把原因拆开来聊。

平台规模在扩张,但红利正在收窄
跨境电商的全球市场确实还在增长。无论是欧美、日本,还是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,电商渗透率都在逐步提高。平台也借着这股风,把更多卖家吸引进来。
问题在于,平台越大,竞争越激烈,红利越薄。
几年前,亚马逊上还存在一些信息差。比如国内一个小工厂的产品,只要上传上架,就可能卖得不错。那时的广告成本低,物流也没那么贵,利润自然丰厚。
但现在情况变了:
卖家数量激增,同类产品扎堆。
平台广告费用一路上涨,流量越来越贵。
用户需求在提升,低质商品被淘汰更快。
于是很多新入场的卖家会觉得:销量是有了,但算下来不赚钱,甚至在亏。
亏本的原因一:低价竞争导致利润被挤压
低价竞争是所有电商的通病,跨境电商也不例外。尤其是当中国卖家大规模涌入同一个类目时,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。
举个例子:一款简单的手机支架,最早进入市场时,售价能卖到15美元以上。但随着越来越多卖家模仿、跟进,这个价格一路降到5美元甚至更低。
卖家为什么愿意这么做?因为他们害怕没有销量,害怕库存积压。于是宁愿薄利多销,甚至赔本冲销量,期望通过排名和权重反哺后续盈利。可现实往往是:竞争对手同样在打价格战,谁也没真正赚到钱。
表格对比更直观:
| 产品类型 | 早期售价 | 当前售价 | 利润率变化 |
|---|---|---|---|
| 手机支架 | 15美元 | 5美元 | 从40%以上跌到不足10% |
| 蓝牙耳机 | 30美元 | 12美元 | 大量同质化,毛利腰斩 |
| 宠物用品 | 25美元 | 15美元 | 竞争激烈,利润下降 |
这就是内卷化竞争带来的直接后果。
亏本的原因二:广告和流量成本高企
电商行业有个隐形规则:没有流量,就没有销量。平台也深谙此道,几乎所有大平台都在靠广告盈利。
在亚马逊,PPC广告已经成为必选项。新产品上架,如果不烧广告,根本没有自然排名。很多卖家每天花几百上千美金投广告,但最后算下来,广告支出几乎吃掉了所有利润。
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。之前做过一款厨房小工具,单品售价19.9美元。毛利率本来不错,但因为要打广告冲排名,ACOS(广告花费占销售额比例)长期在40%以上。到最后,虽然销量好看,账户流水几十万美金,但利润几乎归零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表面风光,但账面一算,甚至在亏。

亏本的原因三:物流和汇率的不确定性
跨境电商和国内电商最大的不同,就是跨国运输和结算。
物流环节成本高企,已经成为卖家最大的痛点之一。尤其是疫情后,国际航运价格剧烈波动。一个40尺集装箱,从2000美元涨到上万的情况比比皆是。即便是小件商品,跨境小包和海外仓的成本也在逐年上涨。
汇率也是隐形的风险。很多平台结算以美元为主,但卖家支出(供应链、广告、工资)往往是人民币。美元贬值时,看似销售额可观,但换算成人民币,利润瞬间缩水。
我认识一位做欧美市场的卖家,去年光因为汇率波动,就少了几十万人民币利润。这种无力感,真的不是新手能想象的。
亏本的原因四:平台规则的限制与不确定性
平台的逻辑很简单:维护消费者体验。为了这一点,它们不断收紧规则,严格打击违规行为。
问题在于,很多规则并不透明,甚至变化频繁。今天可以用的推广手段,明天可能就违规;昨天热卖的类目,今天可能因为政策原因被禁止。
最典型的就是封号风险。亚马逊卖家最怕的就是账号被封。一旦封号,库存被扣,资金冻结,可能几个月都拿不回来。对小卖家来说,这几乎就是致命打击。
这种不确定性,让很多人心里发怵。哪怕暂时赚钱,也担心哪天规则变化,把所有努力归零。
亏本的原因五:选品与供应链的失误
跨境电商的核心依然在于选品。一个好产品,能撑起整个店铺;一个烂产品,再多广告也没用。
但问题在于,很多新手选品是跟风的,看别人卖得好,就盲目跟进。结果市场早就饱和,根本没机会。
供应链也是关键。如果供应链不稳定,成本控制不住,产品质量不达标,后期投诉和退货会吃掉所有利润。
我就遇到过一次教训。那时看中一款收纳盒,供应商承诺质量没问题。结果发到海外后,大量买家反馈易断裂,退货率飙升。最后不仅亏了广告费,还赔了库存。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卖家表面上看有销量,但实际上因为退货、差评、库存积压,早就陷入亏损。
个人观察:为什么有人亏有人赚?
同样是跨境电商,有人赚得盆满钵满,有人亏得一塌糊涂。为什么?
我觉得关键差别在三个方面:
定位:有人坚持做差异化和品牌,有人只会盲目跟风。
心态:有人愿意长期投入,有人只想一夜暴富。
能力:有人懂选品、懂供应链、懂市场,有人只会抄作业。
所以说亏损不是因为行业不行,而是多数人没有找到合适的打法。

未来趋势:亏损能否改善?
我认为跨境电商不会消亡,但行业逻辑会越来越清晰。未来要避免亏本,需要关注几个方向:
品牌化:单靠低价已经走不通,必须建立品牌,才能长期积累用户。
本地化: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和习惯,避免水土不服。
AI赋能:用AI优化广告、生成内容、做客服,可以降低人力成本。
精细化运营:从选品到供应链,再到售后,每个环节都要精打细算。
常见问题(FAQ)
1. 为什么我看到有人赚钱,但自己却亏?
很可能是选品、广告或供应链没有做好。别人成功的案例,背后有很多你看不到的细节。
2. 新手该怎么避免亏本?
建议从小规模试水,控制投入,逐步学习规则,不要盲目跟风热门产品。
3. 平台模式还有机会吗?
有,但红利在减少。未来更适合小团队从细分市场切入,或者逐步转型做独立站和品牌。
4. 广告一定要投吗?
大多数平台必须投,但要学会控制预算和优化转化率,否则广告费就是无底洞。
5. 未来几年跨境电商还值得做吗?
值得,但需要更专业的能力。行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,只有真正能提供价值的卖家才能生存。
冷静看待亏损现象
跨境电商的现状是:平台依然在扩张,全球市场依然庞大,但卖家的赚钱难度明显提高。亏损并不是因为行业没前景,而是因为竞争、成本、规则和心态,让很多人没能跑通模式。
真正能走下去的,一定是那些愿意深耕、敢于创新、注重长期价值的卖家。